图书分类检索

历史的足音——读《阳光之下》有感

时间: 2022-04-19 热度: 317 来源:湖南日报

 (《阳光之下》 肖仁福 著 团结出版社出版)

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给人一种很明显的感觉,感到作者犹如一位冷静而沉默的看客,站在千变万化的时代光影面前,把鲜活的现实扔进历史的长河中,反复荡涤并彼此融合。

《阳光之下》以纪检监察人员为主角、以纪委监委一线审查调查工作为主线,立足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从对“留置点”这个特定场所的描写起笔,精准切入监察机制体制改革这个重大事件。

作品立足细微处,呈现了作品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是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重在展示纪检监察队伍既要清除害群之马,又要治病救人,还要惩前毖后的立体图。这种张力,不仅是描述一时一事,重在记叙我们党在前进的道路上,既要接受人民监督,更要进行自我革命,始终保持纯洁性先进性。

作者没有把腐败与反腐斗争描绘成警察抓坏人那样黑白分明的两派对立,而是用寥寥数语就了结此案并以此为引,让作品所要表现的复杂较量中,所有的关键人事、关联人物悉数登场。

这种直击现实的文风,让各个层次的读者都有一种阅读的欲望,因为那些人和事,曾经好像都在我们身边走过,很想跟随作者去探究作品中所要刻画的人物。

《阳光之下》这部作品中,夹杂着历史国运、政党政治、经济社会、基层民生等各种因素,遍布于党委政府、国企民企、医保医疗、精准扶贫、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时而细微到街头角落,时而宏大到一个时代,既关乎到百姓悲欢,又叙说着历史进程。作者用五十万字将一场将载于史册的改革、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描述出来,实属不易。

在这些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作者还试图通过一些贪腐之徒的今日之果,来追溯他们悔不当初的因。

曹寄青这位贯穿全篇的反面人物,从吃百家饭长大到官至副市长,从奋力创业干事到杀人放火沦为阶下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付出过、辉煌过、委屈过,犹豫过、挣扎过、彷徨过、疯狂过,最后看似败给了对手,实则是败给了自己,归根结底是在理想崩溃后败给了现实。

这个现实是人欲无穷、围猎无休、诱惑无边,这个现实是社会发展进步中难以绕开的弯道和险滩。如果没有坚定目标,是很难平安到达彼岸的。交织在曹寄青、周俊才、缪德良等一众贪腐分子仕途沉浮周围的,下到穷山僻壤的草根农户,上到省会要员、京城高官,还有妻子同学,同僚故友,在他的生命中悉数登场,构成一幅丰满而又丑恶的百态图,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作品中曾守贤、俞波涛、奚连江以及一大批纪检监察干部,不但在与腐败分子的斗争中体现出了一身正气,智慧勇毅,德才兼备,还从省市纪委书记,到普通纪检监察干部,作品围绕每个人物,用各自日常生活中一两件家长里短的事,反映出纪检监察干部也是凡人,也有情有义,有普通百姓的困惑,也有柴米油盐的困难。而对像陈勇毅这样个别的腐化坠落的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刻意隐瞒和回避,使作品更加回归真实。

作品将反面与正面人物的感情冲突高潮,安排在曹寄青与俞波涛这对落幕时才相认的同父异母兄弟上,这种构思看似奇特,实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感情世界。

因为在腐败与反腐败这场斗争中,类似于曹寄青与俞波涛这种兄弟情、同窗情、师生情、战友情的情况,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处理好这样一种感情,是纪检监察干部、纪检监察工作中避不开、躲不过的。作者在这对感情的处理中,费了不少笔墨和心思,我想也许是为了给后来人、给借鉴者处理类似情感问题传导一种警示。

“贪腐如同黑色的蝙蝠,在黑暗里翩翩起舞;正义则如同灿烂的鲜花,在阳光之下绚然绽放。”这是《阳光之下》的封面题记,亦是留在读者心中的鲜明印记。



作者: 肖永清